Ⅰ
每个人都会有迷茫无助的时候,只要你曾留意,不难发现,无论网络上,还是现实中都能时不时看到各种各样的求助信息。有时,我们自己也需要求助。
求助当然不是什么坏事,在迷茫的时候,如果有人给我们一点指引,常常可以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,但就像三毛在给一位迷茫女孩回信中的一句话:
“无论如何,他人告诉你一件事情或由你自己去了解一件事情,在本质上是不相同的。了解自己是由内而来的,当你了解了,不必别人来指引,也便能明白。除了你自己之外,没有人能替你找出生命之路。”
知道答案和自己切身体会是不一样的,而说到底,人只能靠自己。
因为,别人也许能给你提供一千次帮助,无数个建议,可如果你并不真正懂得,你就不会想改,或者改也改不对,不彻底,无法坚持,结果自然是“听说过很多道理,依然过不好一生。”
Ⅱ
东野圭吾更是在《解忧杂货店》中,借杂货店老爷爷之口说,“其实所有纠结做选择的人心里早就有了答案,咨询只是想得到内心所倾向的选择。最终的所谓命运,还是自己一步步走出来的。”
答案就在我们心中,我们可能并不真正需要别人的建议,好莱坞着名导演斯皮尔伯格也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演讲上,从某种程度上,也印证了这一点。
他表示,自己辍学时,虽然清楚自己想做什么,可一开始他也不知道自己是谁。
“我怎么可能知道呢?我们中任何人都不知道。因为在生命的第一个25年里,我们被训练去倾听除自己以外的人的声音。父母和教授们把智慧和信息塞进我们的脑袋,后来是雇主和导师来向我们解释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。”
这些权威人物的声音常常会让我们无力反驳,不知不觉去附和,可有时,我们会觉得好像不太对,却又不敢反抗。
所以,斯皮尔伯格告诫,别被便利和私利所左右,要去倾听自己内心的低语,追随自己的直觉,勇敢做自己。
Ⅲ
但,并不是每个人都像斯皮尔伯格这么睿智,可以穿透迷茫这层迷雾,找到真正的自己。平凡如我们常常在迷茫中打转,惶惶不可终日,甚至,我们有可能并不知道自己是迷茫的。
我们以为自己过得很好,实际上可能只是因为眼界狭窄,无法看到更大的天地,不知道自己还有更大的可能性。[b]
电影《蒙娜丽莎的微笑》中,卫斯理女子学院的女学生们就是这样一群从小被教化、圈养的女孩。她们一个个都有着良好的家庭背景,勤奋、骄傲,对自己的选择、未来的生活都十分确定。
可是,她们所受的教育并没有教她们如何思考,而只是让她们知道什么是所谓的正确答案。她们聪明,却缺乏智慧和洞见,学习的目的无非是嫁一个好丈夫,做一个好妻子,和她们的母亲、祖母……所做的相差无几。
[b]并不是追求爱情、婚姻有什么错,而是,茱莉亚·罗伯茨饰演的美术史新老师让这些女学生们明白,生活除了爱情和婚姻,还应该大胆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,去拓展自我。
罗伯茨思想开放,鼓励学生们自由思考。在她的引领下,学生们渐渐都有了自己的主张,甚至开始反抗那些所谓合理的安排:
康妮勇敢地冲进规则森严的男校去和男友复合;
贝蒂决定和出轨的丈夫离婚,去格林尼治村……
假如没有罗伯茨给她们的世界投射下一道光,她们根本不知道自己身处黑暗之中,恐怕就不会突破常规,更不用说走到那一步了。
Ⅳ
而说到底,这一切最终也取决于自己。
比如康妮、贝蒂之所以改变,是因为她们发自内心愿意改变,老师不可能也无权强令她们做出改变。
剧中还有一个重要角色,琼,她是这群佼佼者中的佼佼者。在老师的帮助下,她获得了耶鲁大学的入校通知,可她最终还是选择放弃,她觉得,婚姻生活才是自己最不能放弃的。
不是只有选择学业,放弃婚姻,才算是追求真正的自我。不少人认为,这是琼自己的选择,无可厚非。
这样的看法不能说是错的,可是,明明可以爱情和学业并重,她却一门心思只扑在爱情上,多少让人有些遗憾:
一个人,没有把自己的天赋、能量发挥到极致,难道不是一种浪费吗?
所以,我们不但要靠自己,还要不断突破自己。
比如接触新事物,结交新的良师益友,让他们带着自己去寻找新的可能性;
比如不断地学习、充电,培养新技能,让自己变得更有竞争力;
比如偶尔偏离“正常”的轨道,做一些你的老师、父母、发小都不会做的事情……
并且记住,非但不要让贫穷限制自己的想象力,也别让富裕、安逸的生活蒙蔽了自己的双眼。
人是可以改变的,是可以变得更好的,而更好的自己,也会更值得自己去依靠。
从现在起,不要一味听从别人的指令。思考,聆听自己的内心,明辨是非,认认真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,就算遇到再大的挫折,也不轻言放弃,坚韧、踏实、勇敢地走出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。